国家科技成果网
  • 首页
  • 成果登记
  • 优选资源
  • 精准对接
  • 成果转化
  • 合作专栏
  • 数据排行
  • 政策动态
  • 国家科技成果网 首页 政策 地方 查看内容

    西安市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培训大量熟练劳动者和各种专业人才,同时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的精神和陕西省为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工作提出三五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市二十一世纪各项事业的发展及专业技术队伍现状,现提出到本世纪末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及阶段任务

     

    2000年,在我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培养造就出一批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熟悉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能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能胜任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和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能成为我市各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我市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工作的总体规划,包括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即从1997年到2000年,在科研、教育、卫生、工农业生产及科技推广等行业,从自然科学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术技术领域,培养造就出1245岁左右能够进入国内科技前沿,进入国家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行列,在国内外科技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造就出5045岁以下,成绩显著,声誉较高的省(市)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出30030-45之间,区县、部门一级具有较深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的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为了如期完成上述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计划在五年的时间内,每两年选拔进入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4名;选拔省(市)一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520名;选拔区县、部门一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左右。通过实现培养目标,在我市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并有一定规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

     

    二、指导思想

     

    坚持德才兼备的方针,全面提高中青年优秀人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专业知识基础雄厚、课题组织能力较强、政治思想好、立志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尽快成长。

     

    坚持培养工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力足我市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

     

    坚持统筹规划,分级分类管理的方针,充分发挥各区县、市级各部门的积极性,自上而下、多层次、多渠道建立造就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工作体系,努力创造有利于中青年科技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的良好环境。

     

    按照各类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在人才的培养、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对已选定的人才,要重点支持,定期考核,加以动态管理,并实行择优劣汰的原则。

     

    三、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

     

    培养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是:

     

    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求实创新,拼搏进取。

     

    2、有扎实的知基础理论识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较强的科研组织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共事。

     

    3、在实践中已作出突出成绩,取得了具有较大价值的科研成果。

     

    4、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

     

    根据国家级、省(市)级和区县、部门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所代表不同的学术技术水平的特点,各层次的人选还应分别符合以下条件:

     

    国家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应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星火奖及其他国家级奖励的主要获得者,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在45岁左右。

     

    省(市)一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应是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省(市)农业科技推广奖及其他奖励的主要获得者。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

     

    区县、市级部门一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应是区县、市级部门科技进步奖及其他区县、市级部门奖的主要获得者,具有中级职称,年龄在40岁以下。

     

    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已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取了重大科研成果者,在作为第二、三层次人选时不受学历的限制。

     

    四、培养重点

     

    根据省三五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坚持科学技术工作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方针,结合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在以下行业的重点学科领域确定如下培养方向:

     

    教育:围绕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外语等基础教育重点学科,培养出第一层次人选3名,第二层次人选5名,第三层次人选34名。

     

    自然科学研究:围绕机械、电气、电子、纺织、能源、材料等应用学科领域,加强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培养出第一层次人选2名,第二层次人选10名,第三层次人选60名。

     

    社会科学研究:围绕文、史、哲、经济、法律等5个重点学科,重点研究我市本世纪末最后几年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培养第二层次人选3名,第三层次人选20名。

     

    工业:围绕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培育8大新兴产业,开发20个名牌产品,形成10个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在资源深加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通讯技术、仿古建筑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应用领域,培养出第一层次人选3名,第二层次人选8名,第三层次人选60名。

     

    农业:围绕农作物良种繁育,果树学、畜禽育种学、蔬菜学、旱作农业栽培学、玉米新品种选育、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滴灌节水技术、吨粮田开发技术推广等重点项目,培养出第一层次人选1名,第二层次人选6名,第三层次人选24名。

     

    卫生:重点围绕基础、临床、预防医学三大领域在肝炎、出血热、恶性肿瘤、心血管内外科、儿科、眼科、骨科、影像、中医、血液、妇产、妇幼卫生等专业领域、培养出第一层次人选3名,第二层次人选14名,第三层次人选90名。

     

    文化艺术:围绕秦腔表演艺术、书画艺术、文学创作等重点学科,培养出第一层次人选2名,第二层次人选4名,第三层次人选12名。

     

    五、选择程序

     

    1、国家级、省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选,原则上由市人事局会同市科委、市教委等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名单,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分别上报国家人事部和省人事厅审定。

     

    2、市一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选由各区县、市级各部门推荐,并填写《西安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情况登记表》(一式三份),报送市人事局,市人事局会同市科委、市教委等部门,组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议,提出人选名单,报市政府审定。

     

    3、区县、市级部门一级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选由区县、市级部门自行确定,报市人事局备案。

     

    六、组织管理

     

    全市对培养的人选实行分级管理,建立市、市级部门(区、县)、单位三级培养管理工作体系。市人事局会同各区县、市级有关全面做好部门人选的综合管理工作,对全市培养工作情况进行调研,提出指导性意见及有关政策和措施,负责检查、督促检查各系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区县、市级各部门要根据市上的总体安排,制定相应的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的规划和培养措施。

     

    国家级、省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由市人事局、市科委、市教委共同代管理。

     

    市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由市人事局、市科委、市教委与市级有关部门、区、县共同管理,以市人事局、市科委、市教委为主。

     

    区县、市级部门一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由各区、县、市级部门以及本人所在单位共同管理,以区县、市级部门为主。

     

    为加强对我市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工作的领导,市上成立西安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市长任主任,市人事局、市科委、市教委和市财政局负责人任副主任,市计委、市经贸委、市农经委、市卫生局、市科协负责人为管理委员会成员。管理委员会负责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和指导协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办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

     

    各区、县、市级各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分工和职责,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网络。

     

    七、考核

     

    1、建立人选考核档案,对选出的培养人选,均需登记注册,明确培养目标、内容、形式、期限及考核标准。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培养人选实行滚动式管理,对考核中达不到培养目标和已不具备培养条件人员不再列入培养对象,不再享受人选的有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