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技厅制定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文号:】【生效日期:2007-06-22】
安徽省科技厅制定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为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按照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安徽省科技厅制定出台了《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围绕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统筹考虑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改善等,深化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开展科技示范(试点),建设一批依靠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重点引导建设6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10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试点)、1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使示范(试点)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致力于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重点任务和示范内容
(一)重点任务
针对安徽省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任务: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结合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强化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为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重点遴选100项技术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结合安徽省粮油、肉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中草药等加工业。引进、转化或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进专业化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开发综合效益。
2.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和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实施为载体,结合资源特色和优势,培育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围绕特色支柱产业促进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实力和农民增收能力,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十一五”期间,培育地方特色支柱产业10个。
3.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保持和提高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按照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分布,在江南、江淮、淮北三个生态区域主产县(市)建立不同技术类型的水稻、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核心区和示范区,开展高产优质品种选用、高产栽培技术、节本增效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产后减损增效技术等丰产优质共性关键技术体系的研究与集成,解决影响安徽省区域粮食作物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在全省5个县建设水稻核心试验区、10个县建设水稻示范区,25个(市、区)建设水稻、小麦辐射区。为安徽省粮食增产增效提供示范样板和技术储备。积极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工程。支持各粮食主产区县(市)积极开展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坚持多元化方向,结合实际,引导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示范推广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园区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渠道,建设咨询服务专家队伍,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间,全省实现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全省17个市,2/3以上的县(市、区)。
5.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引导现代农村社区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科技进步考核达标市、县支持建设10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6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以安徽省“徽派”传统民居型小康住宅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为典范。分别开展村镇优化布局与区域规划、小康住宅建设、经济适用高效能源开发利用、农村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农村区医疗卫生等方面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设施相对优良、环境相对优美、适应当地发展水平的农村社区。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科技信息化水平。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安徽星火网”、“市县科技工作网”科技服务信息平台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安徽省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安徽星火网”服务形式,在全省开通96800123农村科技服务热线,农民通过固定电话直接获取所需信息,联通用户拨打10157123农村科技服务热线。优化信息服务质量,丰富信息服务内容,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技术、社会事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农民生活信息化。“十一五”期间实施5个特色集聚产业信息化示范。
7.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继续组织实施安徽省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开展面向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技术“二传手”、科技创业人才、科技经纪人等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形成“一人兴一业,一户带一片”的示范效应。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示范内容
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分别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科技示范村(试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加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入户”;加强科技咨询指导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集成相关技术,发展村级社区。
2.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一乡(镇)一基地”,开展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一乡(镇)一服务站”,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或平台,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发展“一乡(镇)一课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技术的集成支持,发展生活功能较好的乡镇中心社区。
3.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信息化;加强技术转化和创新,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功能较完善的中心城镇社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