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东风螺规模化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果概况
| 成果类别: | 应用技术 | 体现形式: | 新工艺 | 课题来源: | 部门计划 | 
| 起止时间: | 2011.01 至2015.02 | 研究形式: | 与院校合作 | 所处阶段: | 成熟应用阶段 | 
| 成果属性: | 原始性创新 | 
成果简介
 
        1,泥东风螺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是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的浅海底栖贝类。泥东风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而且在浅海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自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福建沿海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沿岸海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由于长期采用传统的资源消耗型以及生态环境损伤型的渔业生产方式,导致泥东风螺野生资源严重衰退,直接影响到沿海渔民的生产、生活和浅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开展泥东风螺规模化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技术研究与应用对创建生态健康、环境友好、资源养护的现代海洋渔业生产模式,促进泥东风螺资源恢复、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先后获得三项资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福建综合实验站、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行项目:福建几种常见水生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与保存、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任务:泥东风螺资源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2
    (1)2012-2014年课题组共培育出泥东风螺种苗1733.85万粒,稚螺成活率平均为30.14 %;成果应用企业累计推广培育泥东风螺种苗4亿多粒。
    (2)2012-2014年在示范区共放流平均壳高8mm以上泥东风螺种苗713.44万粒,2014年示范区泥东风螺资源生物量已达27.640g/m2,较未放流前的1.254g/m2增加了21.04倍。
    3,
    (1) 创新性地研发了一整套泥东风螺无沙人工育苗技术与工艺,并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提高了种苗成活率,实现了泥东风螺种苗的规模化生产,为泥东风螺养殖产业发展和增殖放流奠定了重要的种苗保障基础;
    (2) 首次采用延绳式挂笼定点调查和诱捕试验的方法对泥东风螺增殖放流效果进行了评估,发明了泥东风螺海区存活率估算方法及泥东风螺金属标志方法;
    (3)首次获得泥东风螺全线粒体基因序列,构建了泥东风螺转录组基因库,分析了我国沿海泥东风螺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发了泥东风螺EST-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泥东风螺种质资源保护、增殖放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4)开展泥东风螺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为泥东风螺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增殖放流奠定了理论和应用基础。
    4,本项目技术已达成熟阶段,适用于水产增养殖的应用。
    5,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课题组采取边研究,边推广的方法,使该成果迅速在生产上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2-2014年项目组共培育泥东风螺种苗1733.85 万粒,在示范区放流平均壳高8 mm以上的种苗713.439 万粒。同时本项目研发的泥东风螺无沙人工育苗技术已在我国南方沿海推广应用,实现了泥东风螺种苗规模化生产,三年来成果应用企业采用本技术开展泥东风螺育苗生产,累计培育泥东风螺种苗4亿多粒,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利润4000多万元。本项目建立的泥东风螺增殖放流示范区也取得较好的放流效果, 2014年6月定点调查放流示范区泥东风螺资源生物量已达27.640 g/㎡,较2012年未放流前1.254 g/㎡增加了21.04倍,取得显著增殖放流效果和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应用前景
| 主要应用行业: | 农、林、牧、渔业 | 知识产权形式: | 专利 | 
| 应用状态: | 产业化应用 | 拟转化方式: | 
单位概况
| 完成单位: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 ||
| 单位地址: |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海山路7号 | ||
| 单位电话: | 0592-6013066 | 
联系方式
| 联系人: | 叶孙忠 | 联系人电话: | 13606932946 | 联系人Email: | yszl@sina.com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