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成果网
  • 首页
  • 成果登记
  • 优选资源
  • 精准对接
  • 成果转化
  • 合作专栏
  • 数据排行
  • 政策动态
  • 国家科技成果网 首页 政策 地方 查看内容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

    辽科创发〔20195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辽委办发〔2018130号)和《辽宁省建设国家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工程框架实施方案》(辽委办发〔201812号)精神,结合辽宁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主战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着力将全省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产业新动能、增强发展驱动力,依靠创新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径,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建设“一带五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科技引领、增强动力。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的思想,针对科技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突出问题,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企业主体、提升实力。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要素整合,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推动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技理念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切实为科研主体简除烦苛、松绑放权,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集聚资源、形成合力。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广泛汇聚各方面创新资源,凝聚强大合力推进辽宁产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建设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壮大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行业领军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初步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此基础上,争取再用5年左右时间,全省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辽宁建设制造强省提供强力支撑。

    二、主攻方向

    辽宁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主要集中在材料与制造、能源与环境领域,依托优势科技资源和高新技术企业,以智能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发展12个创新链。其中,在智能制造方向,重点发展智能型工业机器人创新链、集成电路及装备创新链、智能成套装备与基础零部件创新链、新型航空、海工及轨道交通装备创新链、高端医疗器械创新链、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链等6个创新链;在新材料方向,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创新链、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创新链、新型功能材料创新链等3个创新链;在洁净能源方向,重点发展能源装备创新链、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创新链、洁净能源创新链等3个创新链。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内容见附表)

    三、重点任务

    坚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统领,破除束缚科技创新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构筑支撑引领产业振兴发展的先发优势。

    (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围绕重点发展的创新链,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列出目录,整合力量,全力攻关,实现突破。实施省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专项,聚焦制约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技术关键问题,每年布局实施一批重大专项项目,集成优势资源、科研精锐力量开展攻关,实现一批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一批产业牵动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技术攻关项目,加快产业技术的重点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到2020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并研发重大创新产品100个以上。

    (二)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完善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辽宁,谋划在我省布局大科学装置等重点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供给和技术支撑。加快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推进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大连洁净能源实验室、“大连先进光源”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国家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医学高端影像设备等创新中心。结合全产业链创新的需求,布局建设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共性平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到2020年,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2500家。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等各类优质优势创新资源牵头科技重大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品牌效应。培育大型国有创新领军企业,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加强科技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三级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0年,全省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7000家。

    (四)推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载体,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布局建设一批国内顶尖的研发中心和制造业中心,谋划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一批叫得响的辽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推进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智造产业、数字经济,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壮大工程等六大工程,发展壮大智能制造等3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将高新区建设成为所在地区“战略地位最高、创新资源最密、发展环境最优、主导产业最强”的高科技园区。

    (五)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东北科技大市场,打造国内枢纽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支持各市、各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化分市场,逐步形成联通全省的技术转移体系。支持沈阳、大连、鞍山和沈抚新区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带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推进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和各市技术转移分中心建设。面向省外重点院校开展“引联行动”,积极引进和吸纳省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开展科技双创载体提质增效行动,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等建设,组织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到2020年,省内转移转化科技成果40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00亿元。

    (六)搭建新型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打造我省乃至东北地区共性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组织载体。制定出台《辽宁省新型创新主体建设工作指引》,推动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平台化、离岸和域外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主体发展。深化与各类创新主体合作,推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加快推进军民协同创新,聚焦自主化燃气轮机、先进材料、增材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依托军地优势科研单位打造一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军民融合创新实体。到2020年,组建新型研发机构40家,建设平台型大企业20家,离岸创新中心和域外创新中心10家。

    (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创新驱动根基。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创新发展需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辽宁联合基金等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懂科技、能创新、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拓展海外人才智力引进渠道,进一步完善吸引、集聚、使用和保护高层次外国专家工作机制,支持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和团队。办好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聚焦主导产业,吸引一批海外学子回辽创新创业,为产业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八)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支持各市与江苏、北京、上海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对口合作;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创新要素辐射;鼓励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支持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支持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材料与制造、能源与环境领域举办相关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和成果对接洽谈等活动,不断提升我省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格局和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指导推进本行动方案各项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系统部署,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省科技厅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精心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任务分工见附表)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围绕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放开市场、放宽政策、放活主体,开辟创新“绿色通道”,激发创新潜能。在管理体制上“放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让用人单位在人、财、物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在评价机制上“放开”,突出能力、业绩、贡献导向,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在分配机制上“放活”,探索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应有的回报。加快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体制、新路径。

    (三)完善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财政支持力度,健全主动布局支持与事后奖励补助相结合的财政支持模式,省本级设立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对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服务活动的单位给予补助。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各市相关基金作用,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等领域打造一系列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更多关注天使投资,为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的科技创业项目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

    (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深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首台首套等政策,使各创新主体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加大创新典型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互动支撑机制。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全面开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新局面。

    附件:1.重点发展的创新链表

    2.重点任务措施分工表

     关于印发《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zip

    (来源:辽宁省科技厅)

     

    WeChat 微信公众号
    WeChat
    Hotline 服务热线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