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优良品种的杂交选育及评价
成果简介
    目前,国内报道的白灵菇菌株较多,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种植规模的扩大,相互引种频繁,造成菌种退化、老化严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匮乏。与其他食用菌相比,我国的白灵菇育种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商业化栽培的白灵菇品种较为单一,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品种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项目承担单位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人才资源和示范推广条件申请了2012年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白灵菇优良品种的杂交选育及评价”,项目编号:11230908D-1-1。应用领域:农林牧副渔。技术原理:收集我国生产上代表性主栽白灵菇菌株5 个,经体细胞亲和性分析、酯酶同工酶测定,确定亲缘关系,并进行品比试验;对生产退化菌株进行提纯复壮,选出优良菌株;对具有拮抗性、酯酶同工酶酶谱差异较大且具有优势互补菌株进行单孢分离及原生质体分离,采用单孢子分离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生产白灵菇优良菌株的杂交选育和评价。
技术状况
创新性
独占性
盈利性
持续性
先进性
成熟度
    1.建立了一种白灵菇单孢分离新方法 用无菌打孔器取PDA培养基琼脂块置于水琼脂平板中央,将稀释至1×103/mL的白灵菇孢子悬液吸取1μl滴于琼脂块中央,使每个琼脂块上仅有一个孢子,25℃培养观察,将确定只有一个孢子萌发的琼脂块移至试管斜面培养基中培养,无锁状联合即可认为单核菌丝,该方法挑取的单核菌丝成功率达99.9%。
2.建立了一种简便的白灵菇单孢菌丝鉴定方法 将单孢菌丝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中,每个平板中接种5-6个菌株,每两个菌种块间隔2-3cm。待平板中的菌落长到1-2cm左右时,直接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若无锁状联合即可认为单孢萌发生成的菌丝为单核菌丝。
3.培育出一个杂交菌株 以“中农1号”和“中农翅鲍”两个品种作为亲本,经过孢子分离和原生质体单孢分离获取单核菌株,经过杂交育种,最终筛选出了1个生产性状比较优良的杂交菌株“白杂65”,出菇周期80天左右,比常规品种周期短10-20天,无特定温差刺激即可出菇,可进一步作为育种材料。
2.建立了一种简便的白灵菇单孢菌丝鉴定方法 将单孢菌丝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中,每个平板中接种5-6个菌株,每两个菌种块间隔2-3cm。待平板中的菌落长到1-2cm左右时,直接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若无锁状联合即可认为单孢萌发生成的菌丝为单核菌丝。
3.培育出一个杂交菌株 以“中农1号”和“中农翅鲍”两个品种作为亲本,经过孢子分离和原生质体单孢分离获取单核菌株,经过杂交育种,最终筛选出了1个生产性状比较优良的杂交菌株“白杂65”,出菇周期80天左右,比常规品种周期短10-20天,无特定温差刺激即可出菇,可进一步作为育种材料。
市场状况
市场分析
商业模式
营销状况
    “白灵菇优良品种的杂交选育及评价”项目建立的白灵菇单孢分离新方法,挑取的单核菌丝成功率达99.9%;根据锁状联合的有无,使白灵菇单孢菌丝的鉴定简便易行;项目培育出一个杂交菌株“白杂65”,出菇周期80天左右,比常规品种周期短10-20天,无特定温差刺激即可出菇,可进一步作为育种材料。不同品比试验效果选出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后产量较常规品种提升10%以上、优质菇率比当家品种提高30%以上,接种成品率98%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推广价值较大。该技术的应用使每亩产值90000元左右、每亩纯收益在3-4万元。2015-2017年累计在阜平、肥乡、魏县和河南驻马店等地区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实现新增新增销售额1700.2万元,新增利润595.8万元。
转化需求状况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合作研发;创业融资;应用推广
资金需求额:
300万元
应用推广已投入情况:
200万元
 
融资用途:
成果推广
管理团队状况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管理结构
财务状况
评价机构
评价意见
评价机构:
 
评价方式:
评价日期:
推荐单位
- 单位名称:
-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完成单位
- 单位名称:
- 河北工程大学
- 单位性质:
- 高等院校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
- 010 - 64444088
- 电子邮件:
- cgdj@tech110.cn
所属领域
- 所属新兴产业领域:
- 生物
-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 现代农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