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分析  >> 地方成果统计区

2010年度甘肃省科技成果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综       述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加快建设创新型甘肃的重要一年。我省传达贯彻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国地方科技厅长会议精神,学习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总结2010年度全省科技成果统计工作。报告中所有统计数据、分析结论,均以2010年度在甘肃省科学技术厅成果处正式登记的数据为基准。本年度报告结合现阶段科技工作重点,以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加强自主创新为指导,加强了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以及成果应用情况的统计,通过对各类科研成果相关数据的分析为科技管理和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成果总量

      2010年全省科技成果登记1065项(其中鉴定972项,验收8项,评审66项,评估3项,知识产权3项,结题13项)。2010年获国家科技奖6项,较上年减少6项;2010年甘肃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共评审出181项,其中独立科研机构46项,占25.41%;大专院校47项,占26%;企业45项,占24.86%;医疗机构10项,占5.52%;其他33项,占18.23%,省级奖励数量与去年相比增加了5项。

      2010年登记成果数1065项,比上年增加208项,增长24.27%,其中:应用技术成果985项,比上年增加216项;软科学成果27项,比上年减少21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53项,同比上年增加13项。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成果登记数逐年增加。

二、成果来源

      登记的省级科技成果中:计划内成果467项,计划外成果598项。上述指标与上年相比所占比例都有较大幅度上升。

      据统计,登记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分布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企业和医疗机构。其中大专院校完成的项目在各类项目来源中所占比例最高,在地方计划中占32.40%,在地方基金中占58.33%,在横向委托中占39.58%,在部门基金中占60%,在国际合作中占57.14%;其次是独立科研机构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占46.03%,在部门计划中占38.78%。;企业在自选项目中占36.64%。

三、成果评价水平

      根据对2010年统计的985项应用技术科技成果评价水平分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16项,占登记项数的1.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34项,占登记项数的13.6%;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681项,占登记项数的69.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52项,占登记项数的15.4%,据上述指标来看各项成果水平都有所增长。

    据统计,2010年在成果完成单位中,大专院校和企业成果评价水平相对较高,其国际先进水平以上成果分别达到42.35%和67.91%,远高于其他类成果完成单位;大专院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比例较高,为27.46%;医疗机构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比例最高,为34.21%。

     科技成果按单位属性分布,大专院校是科技成果主要完成单位。在2010年登记的成果1065项中,成果完成单位按成果登记量排序依次是:大专院校295项,占登记成果数的27.7%、企业242项占22.7%、独立科研机构210项占19.7%医疗机构194项占18.2%、其他124项占11.6%。目前,全省独立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医疗机构和其他单位属性成果数量较上年都有所增加。

四、成果所处阶段

      在98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处于大规模、大范围得到应用并已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成果561项,占56.95%;处于中试或制备样机、试样等中期阶段的成果217项,占22.03%;处于实验室、小试等初期阶段的成果207项,占21.02%

五、高新技术领域

      统计资料显示,在98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有945项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占应用技术成果总数的95.94%。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成果最多,所占比例较大,达363项占高新技术领域的38.41%;其次是农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有272项,占28.78%;新材料领域57项,占6.03%;光机电一体化领域52项,占5.50%;电子信息领域49项,占5.19%;环境保护领域42项,占4.44%;软件领域37项,占3.92%;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36项,占3.81%;地球、空间与海洋领域25项,占2.65%;核应用技术领域9项,占0.95%;航空航天领域3项,占0.32%;另有40项成果属于非高新技术领域。

六、成果应用行业

      2010年我省985项应用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20大行业中。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成果的主要应用对象划分对985项应用技术成果按应用行业进行分类分析可以看出,应用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39项,占该项统计数的34.42%;农、林、牧、渔业的成果有294项,占29.85%;制造业137项,占13.9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4项,占5.4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7项,占3.7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2项,占3.25%;采矿业30项,占3.0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2项,占2.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5项,占1.52%;建筑业14项,占1.42%;教育行业2项,占0.2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项,占0.20%;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各1项,各占0.10%。从数量统计上显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成果数最多,其次是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

七、成果应用情况

      在985项应用成果中,已得到实际应用的成果790项,占80.20%;未应用成果数195项,占19.80%,较上年都有所上升。对195项未应用成果的未应用原因进行统计表明:由于资金问题造成未应用的成果91项,占未应用成果数的46.67%;由于技术问题造成未应用的成果84项,占92.31%;由于市场问题造成未应用的成果3项,占3.30%;由于管理问题造成未应用的成果4项,占4.40%;由于政策因素造成未应用的成果13项,占14.29%。

八、成果完成人员

      根据对我省科技成果项目完成人员基本情况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度我省从事各类科技成果研究的人员共11186人(次)。科技成果完成人员情况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技术职称、单位属性构成等方面都更趋于合理化。

(1) 文化程度。

      从2010年登记的科研成果完成人员中来看,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占86.21%,成为各类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员,其中,本科学历5747(次),占总人数的51.38%;硕士研究生2675人(次),占23.91%;博士研究生1221人(次),占10.92%;大专1186人(次),占10.60%;中专及其他共计357人(次),占3.19%。

(2) 年龄结构。

      据对2010年全省登记的科技成果数据统计,中青年科技人员为成果完成主力军,67.79%完成人在45岁以下,全部成果完成人员中35岁以下(含35岁)的科研人员为3464人(次),占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30.97%;36-45岁人员为4119人次,占总数的36.82%;46-55岁人员为3060人次,占27.36%;56-65岁人员为447人次,占4.00%;65岁以上人员为96人(次),占0.86%.

 

(3) 技术职称。

      从技术职称结构来看,2010年的登记成果完成人员中,具备副高级以上人员为4722人(次),达到完成人员总数的42.28%,占据了科研人员的主要比例。其中:院士7人(次),占0.06%,正高级技术职称1586人(次),占14.18%,副高级3136人(次),占28.04%;其次是中级技术职称4239人次,占37.90%,初级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1596人次,占14.27%,其他研究人员622人,占5.56%.

(4) 单位属性。

      从单位属性看,大专院校人员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2010年科技成果完成人员中,大专院校研究人员为3013人(次),占登记总数的26.94%;独立科研机构研究人员2450人(次),占登记总数的21.90%;企业科技人员2447人(次),占登记总数的21.88%;医疗机构和其他研究人员分别为1740和1536人(次),分别占登记总数的15.56%和13.73%.

9、经费投入

      据统计,2010年登记成果的实际资金投入总额为16.38亿元,其中,国家累计投入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04%;部门累计投入3.06亿元,占18.68%;地方累计投入2.92亿元,占17.83%;基金累计投入0.04亿元,占0.24%;自有资金累计投入8.41万元,占51.34%;银行贷款累计投入0.19亿元,占1.16%;国外资金累计投入0.09亿元,占0.55%;其他资金累计投入0.68万元,占4.15%。

10、经济效益

      在790项已应用的科技成果中,有166项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其中独立科研机构的经济效益成果17项,大专院校的经济效益成果23项,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果94项(其中:科研机构转制企业6项),其他32项,共创净利润216.30亿元,实交税金14.19亿元,出口创汇0.20亿元,节约资金5.88亿元。

WeChat 微信公众号
WeChat
Hotline 服务热线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