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分析  >> 部门成果统计报告

2007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报告

前  言


        在国土资源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部署和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大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研究制定了《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总体思路,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7年,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工作者在执行国家和部科技计划中,获得了新的进展,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东段铜多金属矿勘查,在我国铜资源严重短缺的背景下,面向国家急需,以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为找矿目标,努力探索在西藏工作程度极低地区的找矿思路、方法问题,提出“含矿斑岩体为多期次侵入的复式杂岩体”划分了研究区Ⅳ、Ⅴ级成矿带及六个成矿系列,总结出斑岩体及斑岩铜矿床在空间上具有“EW成带、NE成行、交汇成矿”等规律。中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了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深层水可开采储存量,并进行开采量的调查,从而评价地下水的开采潜力,项目还对地下水环境包括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污染,不合理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下水脆弱性等进行了评价。2007年,我部有三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也评选出一等奖8项,二等奖58项。
        根据科学技术部《关于做好2007年度科技成果统计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07]97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07年度科技成果登记的通知》(国科[2007]19号)要求,我们编写了本报告。报告中所有统计数据、分析结论,均以2007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正式登记的数据为基准,其中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获奖单位均按第一完成单位统计。报告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2007年度国土资源部登记科技成果基本情况;第二章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第三章介绍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情况;第四章按照基础前沿性研究、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勘查技术、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信息技术和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等领域对2007年度在国土资源部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综述与点评;附表1、2、3分别为2007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情况表、登记成果按八大领域划分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表。
        本报告是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一项年度性的工作任务,也是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经常性研究成果之一,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共同完成。我们期望它的出版能够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有所裨益,进而推动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参加本项工作的有宋元、王芳、王淑梅、万宝英、陈成、张丹凤、杨玲,并得到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高平、马岩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信息中心的查宗祥主任对报告进行了全文审阅,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08年2月

一、2007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基本情况
        2007年国土资源部登记的科技成果范围共涉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个部直属有关部门,15个相关院校,以及其他7个系统的单位。
(一)成果总量
        2007年在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登记的科技成果共计204项(截至2007年10月31日),比上年增长15%。本年登记项目共涉及121个第一完成单位(不包含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海洋局所属单位)。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历年成果登记数量见图1。

        2007年登记的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中,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为73项,占登记成果总量的36%。
(二)成果来源
        2007年登记的成果仍以国家计划和部门计划为主。国家计划成果为39项,占总数的19%,比2006年度增加18项。其中863计划5项,占登记总成果比例的2.5%,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项,占登记总成果比例的4%,基础研究计划18项,占登记总成果比例的8.8%。
        部门计划成果为93项,占登记成果总数46%,比2006年度减少3项;省市计划成果为29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4%,比2006年度增加1项;基金资助成果(包括部门基金、地方基金和民间基金)为12项,占登记成果总数6%,比2006年度增加2项;其他成果(包括国际合作、横向委托和自选)31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5%,比2006年度增加5项(见图2、表1)。

        据统计,登记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分布主要集中在独立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其他类(我部其他类单位主要为厅级、市级的国土管理部门),企业完成的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较小。其中,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项目在各类项目来源中所占比例最高,大多都在70%以上,大专院校成果在横向委托项目中较多,自选和其他类项目成果中42.9%和56.5%的项目来自厅市级国土管理部门(见图3)。

        今年在我部登记成果最多的单位分别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3项)、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11项)、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5项)、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勘查总院(5项)、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5项)、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4项)、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4项),另外还有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等9家单位登记3项成果。
(三)成果类别
        2007年登记的成果按照成果类别划分:基础理论类成果为20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0%,比2006年度减少21项;应用技术类成果为148项,占登记成果总数72%,比2006年度增加37项,软科学类成果为36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8%,比2006年度增加11项(见图4)。

(四)成果评价方式
        2007年成果评价方式呈现“以验收为主,鉴定和评审为辅,其他评价方式并存”的状态。其中验收项目有增多的趋势,比2006年提高3.4个百分点(见表2)。

(五)成果学科领域
        2007年登记的成果按照成果学科领域划分,基础前沿性研究类成果为22项,占登记科技成果总数7%;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类成果为48项,占登记成果总数27%;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类成果为19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1%;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类成果为2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类成果为30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7%;国土资源信息技术类成果为20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1%;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类成果为18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0%;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服务类成果为28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6%(见图5、表3)。

(六)成果完成单位
        2007年登记的成果按照第一完成单位划分,由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登记的成果102项,占登记成果总数50%,比2006年度增加11项;由部直属单位登记的成果80项,占登记成果总数39.2%(其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登记的成果60项,占登记成果总数29.4%,由部其它直属单位登记的成果20项,占登记成果总数9.8%),比2006年度增加21项;相关院校登记的成果15项,占登记成果总数7.4%,比2006年度增加1项;由其它单位登记的成果7项,占登记成果总数3.4%,比2006年度减少6项(见表4、表5)。

(七)成果完成人员
        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是科技项目研究人员的主体。据对2007年登记数据统计,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为631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27%,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36—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为1042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44.6%,比上年增长2.8个百分点(见表6)。

        从学历构成看,2007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完成人中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仍保持增长趋势。科技成果完成者中博士研究生为449人次,占19.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为501人次,占21.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大本及以下学历人员构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7)。

        从职称构成看,具备正高、副高、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保持较高的比例。与2006年相比,2007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员职称构成没有明显变化。院士为12人次,占0.5%;正高为627人次,占26.8%;副高为771人次,占33%;中级为612人次,占26.2%;(见表8)。

(八)成果应用
        2007年,国土资源部登记的应用技术类成果共148项,58%的应用技术类成果属于成熟应用;有41项成果处于中试阶段,还需进一步投资以保证顺利转化;有20项成果处于初试阶段,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见图6)。

        2007年应用技术成果中稳定应用的成果保持着较高的比例。2007年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稳定应用的应用技术成果比例达91%,未应用成果比例为9%。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原因以资金和市场问题为主,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因资金和市场问题而未应用的成果占所有未应用或停用成果数目的31%和38%(见图7)。

二、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分析与讨论
(一)登记多为已完成1~2年的成果
        科技成果登记是部成果管理办公室日常性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数量一直保持在每年200项左右。2007年登记的成果大多为2005和2006年完成(如图9),2004~2007年前1、2年内完成的成果分别占当年总成果数的71%、66%、59%和78%。这主要由于两个原因:1.科技成果完成时间和结题时间的不确定,造成登记的成果在时间上有一定滞后性;2.有相当部分成果来登记的目的是为了评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根据评奖规定,成果必须在完成一年后才能报奖,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登记成果是已完成1~2年的成果。考虑到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对数量的限制,今后一段时期每年登记的成果数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依据科技部《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在“部门科技成果数量统计表”横向对比中可以看出,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数量,2001~2007年度在全国39个统计部门中排名分别为第7、6、7、9、7、9和9位,比较而言,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在全国各部门中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总体靠前的位置。

(二)项目来源方式以部门计划为主
        2007年登记的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的项目来源以部门计划为主,占总登记数量的46%。目前部成果办的项目登记按照项目管理规定,计划内项目验收前,必须在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因此在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登记的项目主要是计划内项目,计划外项目参照登记。
        从学科领域来看,除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类由于项目少没有部门计划,其他类别中的部门计划均在40%以上,其中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类学科中,部门计划所占比例达到84%,其次为基础前沿性研究类达67%。地方计划占比重呈增加趋势,而且在各学科领域均有涉及,一般占到本类领域的10%左右,其中基础前沿性研究类达到了17%。国家计划集中在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类、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类两类里,分别占到20%和33%,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领域的项目以应用技术型为主,项目意义重大,应用范围广,项目投资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我部登记的科技成果中国家、部门和省市计划占到了79%,基金资助和其他类有21%。2007年国际合作项目2个,外系统研究机构完成的项目7个。近年来随着国土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跨学科项目不断涌现,一些外系统单位也纷纷到我部登记成果。

(三)国土资源厅(局)登记成果数量比重占半,但各地发展不平衡
        通过对国家和部门成果登记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省国土资源厅(局)成果登记数量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共有28个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所属单位在部成果办登记成果102项,占成果登记总数的50%。其中登记成果较多的省份有:辽宁13项,浙江9项,福建和河北各6项,河南、广西和天津各5项。2007年云南、内蒙古和陕西国土资源厅(局)所属单位没有进行成果登记。从学科领域来看,各省国土资源厅(局)成果登记以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国土资源信息技术、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为主,分别占各类型的81%、67%和66%。
        从地域范围来看,呈现东多西少的态势。东部各省(区、市)共60项成果占总数的58.8%,八大学科领域均有涉及,且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国土资源信息技术、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和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中部各省(区、市)共23项成果占22.5%,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方面。西部各省(区、市)共19项成果占18.6%,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和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两方面。我部科技成果发展不平衡,登记的成果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应扶持科技欠发达地区和有一定潜力的科研机构,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四)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应用技术类多,基础理论、软科学成果少
        目前,国土资源登记的科技成果呈现“应用技术多、基础理论软科学少”的现象。国土资源系统大部分成果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纳入科技成果登记表的应用技术类。2007年应用技术类成果148项,占登记总数的72.5%。从学科领域来看,国土资源信息技术类、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类、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类项目都为应用技术类,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类、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类项目应用技术类成果达90%以上,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服务类占的比例较少为17%。另外在应用技术中,有13.5%的项目处于初试阶段,28%的项目处于中试阶段,还需重视这些试验项目,加强与应用研究的联系,紧密联系需求,此外在58.5%成熟应用项目中,物化的、形成产业的课题少,急需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登记的科技成果中,软科学主要集中在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服务类,达76%,基础前沿性研究类、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类、国土资源信息技术类有少量涉及。基础理论类成果主要为基础前沿性研究类,达到43%。由于基础理论和软科学成果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因此必须重视原始创新,要正确处理自由探索性研究和导向性研究的关系,加大对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支持,提高基础研究资助项目的强度,加强软科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WeChat 微信公众号
WeChat
Hotline 服务热线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