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报告
一、科技成果总量
2019年度,我院共79个院属单位上报成果登记1354项,科技成果登记的数据量比上年度大幅增长,增幅达68.6%。
二、科技成果类别
2019年度,我院登记的科技成果以应用技术类和基础理论类为主。其中,基础理论类成果725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53.5%;应用技术类成果582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43%;软科学研究类成果47项,占3.5%。
三、科技成果来源
2019年度,我院登记的科技成果仍以财政支持的各类计划项目为主。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703项(自然科学基金成果597项、科技重大专项成果26项、973计划成果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3项,863计划成果10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7项,科技支撑计划成果4项等),占登记总量的51.9%;国家部门计划及基金成果205项,占15.1%;地方计划及基金成果186项,占13.7%;自选项目成果185项,占13.7%;横向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成果46项,占3.4%;民间基金和其他29项,占2.1%。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计划及基金、地方计划及自选项目等是产生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
四、科技成果评价的方式
2019年度登记的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式主要以“项目结题”、“项目验收”、“知识产权授权数”为主,其中“项目结题”526项,占38.8%;“项目验收”485项,占35.8%;“知识产权授权数”268项,占19.8%;其他评价方式共75项,占5.5%。
五、科技成果产生的知识产权情况
2019年度,我院1354项科技成果共产生知识产权2346项。其中专利2205项,占94%;软件著作权54项,占2.3%;其他87项,占3.7%。
专利中发明专利1949项,占专利总量的88.4%;实用新型专利233项,占专利总量的10.6%;外观设计专利23项,占专利总量的1%。
六、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的情况
2019年度登记的582项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中,属性是“原始创新”的有518项,占89%;“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25项,占4.3%;“国内技术二次开发”的34项,占5.8%。
582项应用技术类成果水平处于“国际领先”的25项,占4.3%;“国际先进”的54项,占9.3%;“国内领先”的68项,占11.7%;“国内先进”的22项,占3.8%;“国内一般”的2项,占0.3%;“未评价”的411项。
582项应用技术类成果处于“成熟应用阶段”有168项,占28.9%;“中期阶段”的238项,占40.9%;“初期阶段”的176项,占30.2%。
582项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应用的行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78项,占64.9%,“农林牧渔业”67项,占11.5%;“制造业”43项,占7.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5项,占4.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5项,占4.3%;“卫生和社会工作”17项,占2.9%。
目前,应用技术类成果中“产业化应用阶段项目”的70项,占12%;“小批量或小范围应用项目”的有285项,占49%;“试用阶段项目”51项,占8.8%;“未应用项目”176项,占30.2%。另外,“已转化项目数”23项。
七、《科技成果信息表(有转化需求)》的情况
2019年,我院共有31项有转化需求的科技成果,其中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6项,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5项,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各2项,海洋研究所、心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各1项。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