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自然资源部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报告
一、登记成果概况
(一)科技成果登记总量
2022年度科技成果登记工作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止,自然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部门共接收成果832项,其中包含11项涉密成果和821项非涉密成果。
图1-1 2018-2022年度登记成果数量
(二)完成单位情况
按照第一完成单位科技成果登记数量进行排名,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登记成果数量居于前列。
表1-1 2022年度登记成果数量排名
排名 | 第一完成单位 | 成果登记数量 |
1 | 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 65 |
2 | 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 | 31 |
3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29 |
4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 18 |
5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14 |
6 |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13 |
7 |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 12 |
8 | 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 | 12 |
9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1 |
10 |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 10 |
11 |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 10 |
12 |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 9 |
13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8 |
14 | 辽宁省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 | 8 |
15 |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 8 |
2022年度科技成果登记项目涉及部直属单位及派出机构、相关单位、相关院校和相关企业。
有249项成果由部直属单位及派出机构登记,占登记总量的29.93%,其中,有83项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登记,占登记总量的9.98%,有148项成果由部其他直属单位登记,占登记总量的17.79%,有18项成果由派出机构所属单位登记,占登记总量的2.16%。
此外,有379项成果由相关单位登记,占登记总量的45.55%;有121项成果由相关企业登记,占登记总量的14.54%;有83项成果由相关院校登记,占登记总量的9.98%。
图1-2 2022年度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分布
(三)完成人员情况
2022年度登记的科技成果共涉及完成人29232人次。
1.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看,36-45岁研究人员是科研成果研发的主力军,占总人次的44.68%;其次为35岁以下(含35岁)的研究人员,占总人次的26.17%;46-55岁的研究人员,占总人次的17.84%;56-65岁的研究人员,占总人次的10.18%。
图1-3 2022年度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年龄结构
2.学历构成
从学历构成看,科技成果完成人员主要集中在高学历水平。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次的39.87%,本科占总人次的34.09%,博士研究生占总人次的23.47%。
图1-4 2022年度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学历构成
3.职称构成
从技术职称看,科技成果完成人员主要集中在中高级职称。其中,副高级科研人员占总人次的34.61%,中级科研人员占总人次的29.79%;正高级科研人员占总人次的24.03%。
图1-5 2022年度科技成果完成人员职称构成
二、登记成果分类
(一)项目来源
科技成果按照项目来源可划分为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计划、地方计划、部门基金、地方基金、民间基金、国际合作、横向委托、自选和其他十类。
1.总体情况
科技成果以财政支持的课题来源为主。来自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计划,地方计划及部门基金和地方基金等财政支持的科技成果574项,占登记成果总量的69.91%。其中,部门计划、地方计划和国家科技计划登记科技成果数量远高于其他课题来源,分别占登记科技成果总量的29.72%、18.51%和14.37%。
此外,还有来自民间基金、国际合作、横向委托、自选和其他非财政支持的科技成果247项,占登记成果总量的30.09%。
图2-1 2022年度登记科技成果来源分布
表2-1 2022年度国家科技计划登记情况
序号 | 国家科技计划 | 登记数量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7 |
2 | 其他国家科技计划 | 34 |
3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4 |
4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13 |
合计 | 118 | |
2.基础理论成果课题来源
基础理论成果的课题来源以国家科技计划和部门科技计划为主,分别占30.00%和21.11%。
图2-2 2022年度基础理论成果课题来源分布
3.软科学成果课题来源
软科学成果的课题来源以部门计划为主,占比76.64%;其次为地方计划,占比8.76%。
图2-3 2022年度软科学成果课题来源分布
4.应用技术成果课题来源
应用技术成果的课题来源以地方计划和部门计划为主,分别占比20.37%和20.20%;其次为自选课题和国家科技计划,分别占比16.16%和14.81%。
图2-4 2022年度应用技术成果课题来源分布
(二)成果类别
科技成果按照成果类别划分可为应用技术类、软科学类和基础理论类三种, 2022年度登记的科技成果中,应用技术成果、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数量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基础理论成果减幅最多。
表2-2 2021-2022年度登记成果类别分布
科技成果类别 | 登记数量(项) | ||
2021年 | 2022年 | 增幅 | |
应用技术成果 | 774 | 594 | -23.26% |
基础理论成果 | 242 | 90 | -62.81% |
软科学成果 | 136 | 137 | 0.74% |
合计 | 1152 | 821 | -28.73% |
(三)评价方式
科技成果按成果评价方式可划分为鉴定、验收、评审、行业准入、评估、机构评价、结题、知识产权授权和其他九种。
2022年度登记的非涉密成果中,验收项目524项,占比63.82%;鉴定项目134项,占比16.32%;评审项目56项,占比6.82%;机构评价56项,占比6.82%;结题项目32项,占比3.90%;评估项目9项,占比1.10%;知识产权授权8项,占比0.97%;未登记行业准入。
图2-5 2022年度登记成果评价方式分布
(四)知识产权产出
2022年度登记的科技成果共产出知识产权2070项,其中,已授权专利数1227项。从知识产权类型看,发明专利为主要类型,占知识产权总量的62.32%;其次为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分别占知识产权总量的15.27%和13.29%。
图2-6 2022年度登记成果知识产权产出情况
(五)标准产出
2022年度登记的科技成果共产出标准17项。从标准类型看,行业标准最为突出,占标准总量的58.82%;其次为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分别占标准总量的23.53%和11.76%。
图2-7 2022年度登记成果标准产出情况
三、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情况
(一)行业分布
从科技成果的行业分布看,2022年度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主要集中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总量的37.54%,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量的23.74%,再次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总量的10.94%。
表3-1 2022年度应用技术成果行业分布
应用行业 | 成果数(项) | 占比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223 | 37.54%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41 | 23.7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65 | 10.94% |
采矿业 | 52 | 8.75%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44 | 7.41% |
农、林、牧、渔业 | 32 | 5.39%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1 | 1.85% |
建筑业 | 10 | 1.68% |
房地产业 | 6 | 1.01%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6 | 1.01% |
制造业 | 2 | 0.34%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2 | 0.34%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223 | 37.54%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41 | 23.7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65 | 10.94% |
采矿业 | 52 | 8.75%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44 | 7.41% |
农、林、牧、渔业 | 32 | 5.39% |
合计 | 594 | 100.00% |
(二)高新技术领域
2022年度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成果达329项,占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55.39%。应用技术成果主要分布在地球、空间与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占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成果总量的48.63%;其次为电子信息,占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成果总量的21.88%;再次为环境保护,占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成果总量的12.77%。
图3-1 2022年度应用技术成果高新技术领域分布
(三)产出形式
2022年度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以新技术为主要体现形式,占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66.50%;其次为其他应用技术、新产品,分别占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14.81%和10.94%。
图3-2 2022年度应用技术成果产出形式分布
(四)所处阶段
应用技术成果中,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占比65.82%,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的科技成果分别占比18.18%和15.99%,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处于初期阶段的科技成果降幅明显。
表3-2 2021-2022年度登记成果类别分布
所处阶段 | 登记数量(项) | ||
2021年 | 2022年 | 增幅 | |
初期阶段 | 181 | 108 | -40.33% |
中期阶段 | 118 | 95 | -19.49% |
成熟应用阶段 | 475 | 391 | -17.68% |
合计 | 774 | 594 | -23.26% |
(五)应用状态
应用技术成果中,小批量或小范围应用的科技成果所占比例最高,为43.43%,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占比37.21%,试用的科技成果占比10.94%,未应用、应用后停用的科技成果所占比例不高,分别为8.25%和0.17%。
未应用或停用原因主要为成果目前还不具备应用/转化条件、没有足够的经费和其他原因。
图3-3 2022年度应用技术成果应用状态分布
(六)转移途径
从应用技术成果的转移途径统计,共有119项成果反馈有效数据。由于应用技术成果转移途径为多项选择,因此共统计出129个转移途径。其中,协议定价为实现转移的主要途径,占比为65.55%;其次为采用其他方式和挂牌交易的科技成果,占比分别为28.57%和10.92%;采用技术拍卖方式进行转移的科技成果数量很少,仅占3.36%。
表3-3 2022年度应用技术成果转移途径
转移途径 | 选项数 (个) | 普及率(n=119) |
协议定价 | 78 | 65.55% |
挂牌交易 | 13 | 10.92% |
技术拍卖 | 4 | 3.36% |
其他 | 34 | 28.57% |
(七)应用效果
从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效果统计,共有331项成果反馈有效数据。由于应用技术成果转移途径为多项选择,因此共统计出496个转移途径。其中,51.66%的应用成果有效降低了技术成本;46.83%的应用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43.81%的应用成果实现了落后技术、工艺、装备的替代;7.55%的应用成果实现了进口替代。
表3-4 2022年度应用技术成果应用效果
应用效果 | 选项数(个) | 普及率(n=331) |
落后技术、工艺、装备的替代 | 145 | 43.81% |
进口替代 | 25 | 7.55% |
填补国内空白 | 155 | 46.83% |
降低成本 | 171 | 51.66% |
(八)奖励和报酬情况
从应用技术成果的奖励和报酬情况统计,2022年度共有155项成果反馈有效数据,较2021年度有所减少。其中,完全实施转化收益奖励和报酬的成果占比36.13%,未实施转化收益奖励和报酬的数量占比35.48%,未完全实施转化收益奖励和报酬的成果占比28.39%。
表3-5 2022年度应用技术成果奖励和报酬情况
转化的奖励和报酬 | 登记数量(项) | ||
2021年 | 2022年 | 增幅 | |
未实施转化收益奖励和报酬 | 89 | 55 | -38.20% |
未完全实施转化收益奖励和报酬 | 59 | 44 | -25.42% |
完全实施转化收益奖励和报酬 | 81 | 56 | -30.86% |
合计 | 229 | 155 | -32.31% |
(九)政府支持情况
从应用技术成果获得政府支持的情况统计,共有143项成果反馈有效数据。其中,有89项成果获得了政府支持,支持形式主要为进入政府采购,占比为18.88%;其次为纳入政府计划和得到转化财政经费支持,占比分别为13.99%和13.29%;享受政府优惠的项目占比为12.59%。37.76%的应用技术成果反馈在转化阶段没有得到政府支持。
图3-4 2022年度应用技术成果获得政府支持情况
(十)本单位转化政策支持情况
从应用技术成果获得本单位的支持情况看,共有127项成果反馈有效数据。由于应用技术成果的单位转化政策支持方式为多项选择,因此共统计出270个选项。其中,41.05%的成果所属单位将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考评;33.68%的成果所属单位将成果转化情况与个人收入分配挂钩;29.47%的成果所属单位将成果转化情况与职称评定挂钩;20.00%的成果所属单位设立了专门的转化机构。17.89%的成果反馈其所属单位未设立转化机构也未出台转化政策。
表3-6 2022年度应用技术成果获得本单位支持方式
获得本单位支持方式 | 选项数(个) | 普及率(n=127) |
设立转化机构 | 38 | 20.00% |
纳入绩效考评 | 78 | 41.05% |
与职称评定挂钩 | 56 | 29.47% |
与个人收入分配挂钩 | 64 | 33.68% |
未设立转化机构 | 16 | 8.42% |
未出台转化政策 | 18 | 9.47% |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