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厦门市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报告
1、科技成果总量与评价方式构成
2022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共272项。2022年登记的成果以知识产权授权为主,共109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40.07%;以验收方式登记的成果共87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31.99%;登记的鉴定成果共10项;其它方式登记的成果66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24.26%(见表1)。
2、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情况
2022年登记的272项科技成果共申请1327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676件,占知识产权数的50.94%。已授权专利952件,其中由企业获得的授权专利649项,占比68.17%,充分表明我市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仍然不断提高,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制定标准数1项,为行业标准1项。
3、科技成果的类别
2022年登记的科技成果类别分布与往年基本一致,应用技术类成果仍然高居登记成果的榜首,共253项,占登记成果总数246项的93.01%;基础理论成果数19项,占总数的6.99%(见图2)。基础理论和软科学成果的数量仍然占较低比例,这也是由于登记成果主要承担单位是应用性科技企业的原因。
4、科技成果的课题来源
2022年我市登记的科技成果以地方计划和自选课题为主。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计划12项、部门计划13项、地方计划70项、地方基金计划9项,自选课题成果158项、横向委托成果4项,其他5项。
5、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员
2022年登记的科技成果涉及的完成人员共1830人次,成果完成人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职称构成等方面都趋于合理。从单位属性看,企业科技人员是科技研究的主体,共1074人次,占成果完成人员总数的58.69%;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为327人次,占17.87%;医疗机构成果完成人员为185人次,占比10.01%,独立科研单位成果完成人员118人次,占比6.45%;其他单位完成人员为126人次,占6.89%。
从学历学位看,科技成果完成人中本科以上学历仍占主位,其中博士研究生为419人次,占22.90%;硕士研究生为508人次,占27.76%;本科为756人次,占41.31%,大专为107人次,占5.85%,中专为34人次,占1.86%;其他为6人次,占0.33%。
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是科技成果研究人员的主力军,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登记成果完成人员总数的75.14%,主要年龄分布为:35岁以下(含35岁)为538人次,占29.40%,36-45岁为837人次,占45.74%;46-55岁为316人次,占17.27%;56-65岁为128人次,占6.99%;65岁以上为11人次,占0.60%。从中可看出,我市参与科技研发的人员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中青年的科研力量越来越突出。
6、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
在272项科技成果中,企业完成161项,占比59.19%;大专院校完成46项,占比16.91%;医疗机构完成29项,占比10.66%;独立科研机构完成21项,占比7.72%;其他单位完成15项,占比5.51%(见图3)。数据表明企业仍然是主要的成果完成单位,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企业作为我市技术创新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
7、科技成果所属高新技术领域分布
2022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属高新技术领域的有188项,其中电子信息48项,先进制造30项,现代交通6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58项,新材料13项,新能源与节能16项,环境保护9项,地球、空间与海洋1项,核应用技术1项,现代农业6项(见图4)。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和新能源与节能占了其中的87.77%,体现了我市在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优势,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新能源的开发。
8、科技成果应用情况
2022年登记成果应用技术成果仍保持着较高的比例,在272项成果中,应用技术成果253项,占登记成果的93.01%,其中已产业化应用的成果161项,小批量或小范围应用的成果62项,试用的成果13项,未应用的成果17项,成果未应用的主要原因是成果目前还不具备应用/转化条件、没有足够的经费等。
在272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有97项成果已产生较好的效益,其中自我转化效益总收入253.40亿元,净利润27.86亿元,实交税金12.14亿元,出口创汇11.81亿元,节约资金0.92亿元。在未来几年,这些成果有望成为我市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