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
能源托管领域,国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国管节能〔2022〕287号)提出:大力推广综合能源托管模式项目。工业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信部联节〔2022〕76号)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工业领域能源消费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65%。
能源管理和机电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综合能源托管、大型公共建筑等领域,其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控制平台在节能减排、安全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机电和能源托管系统复杂及技术迭代,常规的控制平台已难以满足海量数据高度融合、一体化智能管控和高效节能运维应用需求,亟待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开展了综合能源和机电一体化智慧管控数字孪生系统研发。项目创新融合数字孪生建模与改进的SLAM算法,引入了功能区维度以及优化引力和斥力函数,增加了基准点,提高了BIM建模精度,实现了机电系统与综合能源托管一体化多维建模;开发了场景化融合应用架构及系列联动算法,通过提取孪生体特征参数,建立异构网络图谱;采用XGBoost回归和EEMD-Prophet算法联动技术,实现了机电系统运行与用能关联、综合能源托管异常诊断和处理、全流程闭环管控等功能;研制了专用数据采集设备,采用多类串行接口自适应匹配识别、多协议透传解析、数据包模型特征数据解析等技术实现数据透传和解析,适配不同协议、接口的传感器和机电设备,实现了对多类型设备的统一部署管理和数据采集;开发了基于异构图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的水冷中央空调节能控制技术,实现了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控制。
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多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项目软硬件产品已分别通过中国赛宝实验室、国家输配电安全控制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实验验证中心、国家电网公司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等单位检测,所检项目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项目已被国网四川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心大厦电能管理项目)、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单位采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南京邮电大学  
1.王伟江  2.马如明  3.胡值彬  4.杜  垲  5.蔡宏武  6.陈高祥  7.林兴斌  8.程  矿  9.杨  昕  10.孙雁飞  11.董振江  12.亓  晋  13.孙  莹  14.徐飞易  15.胡筱旋  
|  | 评价单位: |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 报告编号: | 202401003048 | 评价日期: | 2024-04-03 | 
 
|  | 组织单位: |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 | 项目负责: | 雷智旺 | 成果管理: | 13681439210 | 
 
1.提供的资料齐全,符合评价要求。
2.项目主要创新点及特点如下:
(1)融合数字孪生建模与改进的SLAM算法,引入了功能区维度以及优化引力和斥力函数,增加了基准点,提高了BIM建模精度,实现了机电系统与综合能源托管一体化多维建模。
(2)开发了场景化融合应用架构及系列联动算法,通过提取孪生体特征参数,建立异构网络图谱;采用XGBoost回归和EEMD-Prophet算法联动技术,实现了机电系统运行与用能关联、综合能源托管异常诊断和处理、全流程闭环管控等功能。
(3)研制了专用数据采集设备,采用多类串行接口自适应匹配识别、多协议透传解析、数据包模型特征数据解析等技术实现数据透传和解析,适配不同协议、接口的传感器和机电设备,实现了对多类型设备的统一部署管理和数据采集。
(4)开发了基于异构图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的水冷中央空调节能控制技术,实现了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控制。
3.项目软硬件产品已分别通过中国赛宝实验室、国家输变电安全控制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实验验证、国家电网公司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等单位检测,所检项目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4.项目已被国网四川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心大厦电能管理项目)、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单位采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5.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多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
评价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数字孪生技术在能源托管和机电一体化管控应用方面达到同类技术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职称 | 从事专业 | 
    
| 谭建荣 | 浙江大学 | 院士 | 机械工程 | 
| 常  霞 |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 | 正高 | 计算机技术 | 
| 丁天怀 | 清华大学 | 正高 | 测控 | 
| 缪  谦 | 国家电网 | 正高 | 电力 | 
| 宋银立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 | 正高 | 机电一体化 | 
| 周  鸣 | 中国电信 | 正高 | 通信 | 
| 周  迎 | 科技部火炬中心 | 正高 | 科技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