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厦门市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报告
1、科技成果总量与评价方式构成
2023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共320项。2023年登记的成果以知识产权授权为主,共138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43.13%;以验收方式登记的成果共122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38.13%;登记的鉴定成果共6项;其它评价方式登记的成果54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16.89%(见表1)。
2、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情况
2023年登记的320项科技成果共申请1920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1151件,占知识产权数的59.95%。已授权专利1440件,其中由企业获得的授权专利1052项,占比73.06%,充分表明我市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仍然不断提高,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制定标准数2项,为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项。
3、科技成果的类别
2023年登记的科技成果类别分布与往年基本一致,应用技术类成果仍然高居登记成果的榜首,共284项,占登记成果总数320项的88.75%;基础理论成果数33项,占总数的10.31%(见图2)。基础理论和软科学成果的数量仍然占较低比例,这也是由于登记成果主要承担单位是应用型科技企业的原因。
4、科技成果的课题来源
2023年我市登记的科技成果以地方计划和自选课题为主。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计划25项、部门计划6项、地方计划92项、部门基金、民间基金各1项,地方基金计划28项,自选课题成果158项、横向委托成果6项,其他3项。
5、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员
2023年登记的科技成果涉及的完成人员共2158人次,成果完成人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职称构成等方面都趋于合理。从单位属性看,企业科技人员是科技研究的主体,共1236人次,占成果完成人员总数的57.28%;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为266人次,占比12.33%;医疗机构成果完成人员为278人次,占比12.88%,独立科研单位成果完成人员283人次,占比13.11%;其他单位完成人员为95人次,占比4.40%。
从学历学位看,科技成果完成人中本科以上学历仍占主位,其中博士研究生为554人次,占比25.67%;硕士研究生为564人次,占比26.14%;本科为811人次,占比37.58%,大专为173人次,占比8.02%,中专为33人次,占比1.53%;其他为23人次,占比1.07%。
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是科技成果研究人员的主力军,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登记成果完成人员总数的70.06%。主要年龄分布为:35岁以下(含35岁)为538人次,占比24.93%,36-45岁为974人次,占比45.13%;46-55岁为484人次,占比22.43%;56-65岁为138人次,占比6.39%;65岁以上为24人次,占比1.11%。从中可看出,我市参与科技研发的人员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中青年的科研力量越来越突出。
6、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
在320项科技成果中,企业完成167项,占比52.19%;大专院校完成42项,占比13.13%;医疗机构完成40项,占比12.50%;独立科研机构完成62项,占比19.38%;其他完成9项,占比2.81%(见图3)。数据表明企业仍然是主要的成果完成单位,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企业作为我市技术创新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
7、科技成果所属高新技术领域分布
2023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属高新技术领域的有211项,其中电子信息64项,先进制造42项,现代交通8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26项,新材料20项,新能源与节能5项,环境保护23项,地球、空间与海洋3项,核应用技术1项,现代农业19项(见图4)。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和新能源与节能占了其中的74.41%,体现了我市在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优势,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新能源的开发。
8、科技成果应用情况
2023年登记成果应用技术成果仍保持着较高的比例,在320项成果中,应用技术成果284项,占登记成果的88.75%,其中已产业化应用的成果186项,小批量或者小范围应用的成果61项,试用的成果14项,未应用的成果23项,成果未应用的主要原因是成果目前还不具备应用/转化条件、缺乏产业配套技术支持及没有足够的经费等。
在320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有125项成果已产生较好的效益,其中自我转化效益总收入515.99亿元,净利润38.94亿元,实交税金55.00亿元,出口创汇5.96亿元,节约资金10.55亿元。在未来几年,这些成果有望成为我市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