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报告编号
  地震、覆冰、山火等多发区电网灾情研判创新实践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CMSS2024Y025
成果简介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基本无灾不成年。地震高发且烈度高,山火频度高且分布广,覆冰强度高且年年有。传统的灾害防御投入资源多,且人身风险高,一旦出现灾情防控不力,电网将在自身产生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带来供电可靠性降低,面临巨大社会责任压力。因此,在应对地震、覆冰、山火等自然灾害方面,电网亟待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
本成果通过“建团队、攻技术”实现了应急备灾管理模式3方面的转变,在应急备灾管理时空广度、研判精度和响应速度3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具体创新实践内容如下:
(1)建立了“专家诊室”团队、电力遥感技术联合实验室专家团队和“防灾减灾(地震)中心”以及标委会平台的产学研用平台,构建了灾害研判专家支持保障体系,实现了单行业专管向跨领域协管的转变。
(2)融合云层边缘薄云锐化和时空语义智能深度学习算法,解决高原强光背景下云层、烟雾误判、漏判的难题,实现了基于山火风险分布图的灾情研判。
(3)广域气象数据、点线面立体监测数据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覆冰区域预测模型,解决了立体微气象下覆冰预测的难题,实现了基于覆冰风险分布图的灾情研判。
(4)建立基于多源、多波段卫星数据的地质灾害勘测机制,解决灾害黑箱期对电网快速研判的难题,实现了地震及地质灾害发生后灾情研判。
项目成果已经在云南电网公司推广,灾情研判创新实践已经形成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并固化到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灾情研判报告。迄今为止已完成了61次4级以上地震黑箱期报告生成,11次5级以上地震应急勘灾;开展覆冰趋势研判253次、山火监测32000次,三类灾害辅助决策100余次,推送短信126509条。电网应急备灾水平显著提高,先后得到了新华网、中国电力报、云南日报、南方电网报累计9次报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成果完成人
1.马仪  2.马御棠  3.周仿荣  4.沈龙  5.尹春林  6.潘浩  7.夏桓桓  8.张辉  9.耿浩  10.代泽林  11.王国芳  12.曹俊  13.王一帆  
成果评价情况
  评价单位: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报告编号: CMSS2024Y025 评价日期: 2024-07-19
  组织单位: 项目负责: 马御棠 成果管理: 15887878653
评价意见
2024年7月19日,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通过线上会议形式组织专家召开了“地震、覆冰、山火等多发区电网灾情研判创新实践”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成果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与讨论,形成意见如下:
1.评价材料
资料完整齐全、规范,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主要创新点
成果从电网环境隐患智能监测识别需求出发,在多源影像处理、地物识别及变化检测、山火隐患与地表形变监测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构建了电网“天空地”巡视、风险管控应急保障系统并实现工程应用,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
(1)建立了融合多源遥感卫星的监测平台,用于云南输电线路的灾害监测预警。
(2)构建了广域气象数据、点线面立体监测数据的深度学习覆冰区域预测模型,解决了立体微气象下覆冰预测的难题,实现了基于覆冰风险分布图的灾情研判线路覆冰预测。
(3)提出了一种融合云层边缘薄云锐化和时空语义智能深度学习算法,解决了高原强光背景下云层、烟雾误判、漏判的难题,实现了输电线路走廊以亮温为特征的山火隐患准实时监测、预警、溯源。
(4)建立了基于多源、多谱卫星数据的地质灾害勘测机制和变化检测算法,解决了灾害黑箱期对电网快速研判的难题。
3.应用范围
研发的技术、模型、软件系统等已经全面在云南电网、贵州电网、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等多个电网企业灾情研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灾害分布图已经在设计院中的灾害设计中得到了应用,可以为电网提升本质安全提供服务。研发的成果已常态化在云南省林草局火点信息共享中得到了应用,在提升灾害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专家组意见
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评价专家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
李雪峰 中共中央党校 正高
王英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正高
张向阳 中科院软件中心 正高
张勇 国网能源研究院 正高
张海英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正高
WeChat 微信公众号
WeChat
Hotline 服务热线
Hotline